隨著張藝謀導演的電影《滿江紅》稱霸今年的春節(jié)檔,南宋名將岳飛的同名詞牌成為熱搜,岳飛的故鄉(xiāng)湯陰也推出了“背《滿江紅》免門票”活動。與此同時,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可避免地再次擺在了人們面前——岳元帥欲“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”中的“賀蘭山”,到底在哪里?
三處“賀蘭山”誰是“正牌”
自古以來,中國都是資源豐富,山脈眾多,其中同名異地者數(shù)不勝數(shù),而具體到“賀蘭山”,形成共識的有三處。
首先,自然是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一帶的賀蘭山,也是最為著名的一個。1000年前賀蘭山腳下的一場大戰(zhàn),奠定了北宋、大遼和西夏的江山版圖。
其次,是位于河北邯鄲磁縣(古稱磁州)的賀蘭山,距離岳飛的故鄉(xiāng)湯陰不到百里。西依太行,北靠古趙,東接鄴城,南臨殷都(相州),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,趙簡子便在此地筑城,作為邯鄲的南門戶以抗強秦。宋金時期,著名將領(lǐng)宗澤奉命駐守,成為抗金的重要防線。岳飛曾在這一帶征戰(zhàn)多年,因此有相當一部分人士認為這里才是《滿江紅》一詞中的“賀蘭山”。
另外一個賀蘭山位于江西贛州。清康熙59年(1720年)《西江志》記載:“賀蘭山在府治西北隅,舊名文壁山。”也是岳飛南渡黃河之后,惟一到過的“賀蘭山”。
經(jīng)典的“三選一”,究竟哪里才是“正牌”呢?主流聲音依然是“寧夏一帶的賀蘭山”,盡管還要面對“岳飛從未到過那里”“攻打金國怎么跑到西夏去了”等質(zhì)疑。更有好事者拋出了“絕殺之問”——如果你只差0.5分考上清北復交,而試卷上只剩下一道1分的填空題,“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”中的賀蘭山在哪里,你會填什么?標準答案就擺在那里。
磁州賀蘭山,岳武穆的重要一頁
雖然標準答案是約定俗成的“寧夏賀蘭山”,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,磁縣賀蘭山并非沒有逆襲的可能,在岳飛《滿江紅》一作注釋中,賀蘭山一詞往往會加上一句“一說是邯鄲磁縣境內(nèi)的賀蘭山”。
▲遙望賀蘭山 圖片來自縱覽新聞
磁州賀蘭山原名西山,位于縣城西北15公里,為太行山余脈,東起馬頭鎮(zhèn)車騎關(guān),西至磁縣林壇鎮(zhèn)李兵莊,北臨牤牛河(古名賀蘭河),東西長10余公里,南北寬1-2公里,海拔最高186.7米最低114米。宋景德二年(1005年)因賀蘭真人隱居于此易名為“賀蘭山”,較岳飛誕生的崇寧二年(1103年)早98年。近年來由于行政區(qū)域的調(diào)整,賀蘭山不再屬于磁縣,而是劃歸邯鄲市冀南新區(qū)。
在岳飛短暫而輝煌一生中,“磁州賀蘭山”占據(jù)了重要一頁,也是他早期戎馬生涯的活動中心。據(jù)相關(guān)資料記述,岳飛宣和四年(1122年)由湯陰經(jīng)磁州賀蘭山前往真定(現(xiàn)河北正定縣)從軍,至靖康元年(1126年)南渡黃河,曾經(jīng)6次往返于此,馳騁在北起真定南至黃河的廣袤區(qū)域。岳飛后來的北伐計劃,磁州賀蘭山也是決戰(zhàn)之地,過了此地直至燕京再無險可守,從而可“直搗黃龍府”。
▲歷史書上記載的磁縣賀蘭山
多年的征戰(zhàn),自然也留下了許多傳說和遺址。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《磁州志》記載:“岳城在州西南,宋岳飛駐兵處”;民國《增修磁縣縣志》記載:“岳城在縣西南三十五里。宋建炎初,岳武穆曾駐兵于此”,村北有岳飛駐兵遺址,俗稱“岳飛寨”。附近的東候召、西候召、小候召三個自然村,相傳因岳家軍在此等候圣旨而得名,東、西候召之間的“講道溝”,相傳為岳飛向部隊曉諭大義的地方。
由此可見,無論是地理位置和軍事要塞,還是岳飛的熟悉程度和史料記載,《滿江紅》一詞中的“踏破賀蘭山缺”,磁縣賀蘭山都顯得順理成章。
寧夏專家認同“磁州賀蘭山”之說
有趣的是,雖然《滿江紅》中的“賀蘭山”時至今日依然沒有明確定論,但是寧夏方面的專家,已經(jīng)認同“磁州賀蘭山”之說。
2015年10月,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社科院原副院長、知名史志專家吳忠禮等人,對磁縣賀蘭山進行了實地調(diào)研,并與當?shù)叵嚓P(guān)人士座談。吳忠禮認為,岳飛從未到過寧夏賀蘭山,現(xiàn)在的“標準答案”難免有張冠李戴之嫌。地方志沒有揭示歷史規(guī)律的責任,但有記錄歷史史實的義務,故而主張實地考察岳飛抗金活動區(qū)域的磁縣賀蘭山,考證“踏破賀蘭山缺”究竟是實指還是虛指。在聽取發(fā)言、觀看志書、現(xiàn)場考察和分析歷史背景后,寧夏專家對“磁縣賀蘭山”的觀點表示充分認同。
▲寧夏專家考察磁縣賀蘭山 圖片來自縱覽新聞
關(guān)于“賀蘭山”所在地區(qū),注定還要爭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,在沒有更多史料支持的前提下,標準答案只能暫時是“寧夏賀蘭山”,未來的走向不妨留給學術(shù)界去求證。專家稱,公眾應多關(guān)注《滿江紅》抒發(fā)的浩然正氣和英雄氣質(zhì),如果一味按圖索驥找地名,難免有刻舟求劍、本末倒置之嫌,實在沒有多大意義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