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們也有過美好的回憶,只是讓淚水染得模糊了。”——張愛玲“春天的花開,秋天的風(fēng)以及冬天的落陽,憂郁的青春,年少的我曾經(jīng)無知得這么想”,穿越40年的時光,當(dāng)《光陰的故事》每次響起,我們情緒上的共鳴被即刻掀起。這首歌總能觸動我們的神經(jīng),很容易也很自然地讓我們勾起對往事的懷念。青春易逝,韶華易老,流水帶走光陰的故事,也帶走多愁善感的青春。《光陰的故事》由羅大佑作詞作曲,張艾嘉首次演唱,歌曲最早收錄于張艾嘉1981年發(fā)行的專輯《童年》中,但傳唱度最廣、影響最深的還是羅大佑親自演唱的版本。1982年,羅大佑在臺灣發(fā)行首張個人專輯《之乎者也》,其中就收錄了《光陰的故事》等被廣為傳唱的歌曲。5月27日晚8點,羅大佑首場線上演唱會在微信視頻號開啟。演唱會5天前,演出首支預(yù)告發(fā)布后,“羅大佑”三個字的微信指數(shù)飆升超過2億。演唱會結(jié)束后,騰訊視頻號官方稱觀看人數(shù)近4200萬。
很多人喜歡羅大佑是因為他的音樂曾陪伴著一路青春成長,對于20世紀(jì)60年代的人來說,他是知音、朋友;對于70年代的人來說,他是青春的代言人和心靈偶像;對于80年代的人來說,他是一種文化;而對于流行音樂人來說,他是一個標(biāo)準(zhǔn),一個尺度,一個極欲追尋超越的典范。《光陰的故事》采用散文詩的形式來譜曲,在曲中有詩,在詩中涵蓋著故事。歌詞的開頭寫出了曾經(jīng)流逝在光陰里的人生故事,中間用過去的那些回憶做過渡,歌曲的最后,再次用對過去光陰的回憶來結(jié)束。歌曲寫出了人生,寫出了生活,寫出了每個人潛藏在心底里的那種不用言語去表達(dá)的成長。所以這首歌不僅僅是旋律,還是那些年逝去的青春。每一個音符的跳動都是青春的跌宕,每一次的哼唱都是在重走一遍青春。追溯前世今生,這首歌是羅大佑的青春,并且與金馬影后張艾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。1981年從醫(yī)學(xué)院畢業(yè)的羅大佑在樂壇初露頭角,并首次以音樂制作人的身份為張艾嘉打造了專輯《童年》,《光陰的故事》便收錄其中。正是因為兩人當(dāng)時轟轟烈烈的愛情,羅大佑才心甘情愿把耗時5年光陰創(chuàng)作的作品送給張艾嘉。
“張艾嘉的聲音雖然不甚專業(yè),但有一種安定的感覺,是一種神經(jīng)質(zhì)的溫柔情感。”李宗盛如是說。聽著她的《光陰的故事》,從嘴里緩緩唱出,雖然有點青澀,但心靈瞬間被俘獲,感覺青春的世界溫柔且美好,令人向往。羅大佑在1982年的演繹與張艾嘉不同,他用略微沙啞的嗓音把《光陰的故事》演唱得更加有力量,青春的故事也不再那么簡單美好,透露著些許的傷感,這也許與他不愿回首的童年和懷才不遇的青春有關(guān)吧!每當(dāng)哼唱這首歌總有一些人淚流滿面,也總有人感到茫然,大呼不懂。但到了一定的時間節(jié)點,有了人生閱歷后,你就會恍然大悟,潸然淚下。這首歌永遠(yuǎn)不會過時,因為青春的故事不會過時。雖然青春歲月無法常駐,但始終相信時過境遷后真情永駐,青春不悔。重復(fù)地聆聽,重復(fù)的回憶,不同的故事,一樣的感動。雖說“一千個人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”,卻只有一個專屬于我們的《光陰的故事》。